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

人體常見的正常菌群


微生物無處不在!


周圍富含微生物雖然呱呱落地的嬰兒體內幾乎是無菌的,但離開母體後,就同的自然環境密切接觸,因而人體的體表皮膚和與外界相通的口腔、上呼吸道、腸道、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及其腔道寄居著不同種類和數量的微生物。這些微生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會引起疾病的,但是我們稱它們為正常菌群,因為這些寄生物在正常情況下與宿主相安無事,互相適應,而且各種微生物之間也相互制約而保持一個彼此共存的狀態。任何一種自然界的生物,如果體內連一個微生物細胞都沒有是不可能的,除非採取特殊的辦法繁殖。多汗的地方,例如胳肢窩和腳趾縫裡微生物也多,通常所說的汗臭味就是由微生物分解汗液造成的。嬰兒臀部常容易出現濕疹,這不是因為尿本身刺激皮膚所致,而是由於細菌在殘留尿液中生長並產生氨氣引起的。因為氨氣對皮膚有強烈刺激性。當長期不洗澡或洗臉不認真時,就可能由細菌或黴菌在身上或臉上引起皮疹,發炎,繼而流出大量的膿和汙物。皮膚大面積燒傷或粘膜破損時,葡萄球菌便會侵襲創傷面而大量繁殖,引起創傷發炎潰爛;當機體著涼或疲勞過度時,在健康人的呼吸道一定能分離到的,造成典型肺炎的肺炎鏈球菌便會引起咽炎和扁桃體炎。齲齒是牙齒腐壞的一種常見形式,可能主要是由於正常菌群的穩定性被破壞而使某些厭氧細菌造成的。
根據1984年一位元學者統計,人體正常菌群總量重達1271克,其中腸道1000克,皮膚200克,口腔、上呼吸道和陰道各占20克,鼻腔10克和眼部1克。

人體正常菌群的數量

部位 數量(每克樣品) 厭氧菌:好氧菌 
唾液 108-109 3-10:1 
牙齒表面 109-1010 1:1 
齒齦縫隙 1011-1012 102-103:1 
胃 102-105 1:1 
小腸近端 102-104 1:1 
回腸遠端 104-107 1:1 
大腸 109-1012 102-103:1 
陰道 108-109 5-10:1 
子宮頸內膜 108-109 5-10:1 


皮膚、耳、眼部
皮膚表面普遍存在表皮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),有時有金黃色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aureus)。葡萄球菌在臉部與手部皮膚較多見。鼻翼、腋窩及腹股溝等處皮膚較潮濕,還可有大腸埃希菌(Escherichia coli)等革蘭氏陰性桿菌。皮脂多的部位常見丙酸桿菌(Propionibacterium)。外陰部與肛門周圍皮膚可找到恥垢分枝桿菌(Mycobacterium smegmatis)。皮膚受損時,這些正常菌群可趁機侵入引起化膿性感染。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癤、濃皰瘡、汗腺炎等;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在痤瘡內找到,同時還可以發現痤瘡丙酸桿菌。外耳道的正常菌群以肺炎鏈球菌(Sptreptococcus pneumoniae)和銅綠假單胞菌(Pseudomonas aeruginosa)較多,中耳和內耳一般無菌。
眼結膜上菌群甚少,因淚液中有溶菌酶存在。有時可有葡萄球菌、甲型鏈球菌(Sptreptococcusi)、流感嗜血桿菌(Haemophilus influenzae)等。


口腔與消化道
口腔中有弱鹼性唾液、食物殘渣等,為正常菌群的繁衍提供了合適條件。最常見的菌群是甲型鏈球菌和厭氧鏈球菌,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、奈瑟氏菌(Neisseria)、乳桿菌(Lactobacillus)、螺旋體(Spirochaeta)、假絲酵母(Candida)等。當拔牙時,甲型鏈球菌可通過傷口進入血流。一般情況下,少量菌很快被肝、脾、淋巴結和骨髓中的吞噬細胞清除。但若心臟瓣摸有病損,或者是安裝了人工瓣膜的人,細菌就會被阻留在那裡並繁殖起來,導致內心膜炎。厭氧鏈球菌中有一種變異鏈球菌(Streptococcus mutans),與齲齒的形成關係密切。該菌能分解食物中的蔗糖產生高分子量、粘度大的不溶性葡聚糖,以致將口腔中其它菌群粘附於牙齒表面而形成菌斑。其中的乳桿菌能發酵多糖類產生大量酸,使酸鹼度下降至4.5左右,使牙釉質和牙質脫鈣而造成齲齒。
新生兒出生後數天內的口腔菌群,與母親陰道內的菌群相同,隨後逐漸接近成人的口腔菌群。
消化道中的正常菌群的種類和數量,在不同部位是不同的。胃酸的酸度很高(pH2-3),因而胃內基本無活菌。空腸和回腸上部的菌群很少。結腸和直腸則有大量細菌,主要是類桿菌(Bacteroides)、雙歧桿菌(Bifidobacterium)、大腸埃希氏菌、乳桿菌、銅綠假單胞菌、變形桿菌(Proteus)、梭菌(Clostridium)等。1克幹糞含菌總數在4千億個左右,約占糞重的40%,其中99%以上是厭氧菌。腸道菌群受飲食、年齡等因素影響很大。多食蛋白質的人,大腸埃希氏菌生長旺盛;以吃澱粉為主的人,乳桿菌較多。哺乳期嬰兒的腸道菌群主要是雙歧桿菌,占總菌數的90%左右;隨著成長,雙歧桿菌下降,類桿菌、乳桿菌、梭菌等逐漸增多。
嬰兒剛出生時腸道是無菌的,1-2小時後就有菌出現。開始時菌種和數量少,隨後逐步增多。先定殖的是需氧菌,然後是厭氧菌。因前者生長繁殖需消耗周圍微環境中的游離氧,這有利於厭氧菌的繁殖。此過程約1周左右。


鼻腔與呼吸道
鼻腔粘膜常有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,有時有甲型鏈球菌、棒狀桿菌(Corynebacterium)、布蘭漢菌(Branhamella)等。醫務人員的鼻腔若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,常會污染病房空氣,這就使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意外受到感染,我們稱這種感染為醫院內感染。醫院內感染加重了患者病情,應引起人們重視。
咽喉和扁桃體粘膜上普通存在甲型鏈球菌,經常有肺炎鏈球菌、乙型鏈球菌、流感嗜血桿菌、銅綠假單胞菌等。
上呼吸道的菌群進入下呼吸道後,由於受到機體多種免疫因素的影響,菌數逐漸減少而消失。正常情況下,支氣管末梢和肺泡是無菌的。


泌尿生殖道
外生殖器的正常菌群較多,常有表皮葡萄球菌、甲型鏈球菌、腸球菌(Enterococcus)、棒狀桿菌、類桿菌、奈瑟氏菌、不動桿菌(Acinetobacter)、恥垢分枝桿菌、支原體(Mycoplasma)、假絲酵母等。這些菌群也可以在男女兩性的尿道口發現。
陰道內菌群隨內分泌變化而波動。陰道分泌物中常含有無害的微球菌。初生女嬰陰道的酸鹼度在5左右,主要為乳桿菌;出生後1個月至青春期,酸鹼度升至7左右,主要菌群轉為表皮葡萄球菌、棒狀桿菌、大腸埃希菌等。青春期後,陰道酸鹼度又下降,乳桿菌等重佔優勢,直至絕經期為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